首页
新闻资讯
品种系谱
通知公告
数据提交
种质信息
我的账号
粤甜3号(闽审玉2004002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04
审定地点:
福建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
母 本:
父 本: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适宜种植地区:
适合全省玉米产区种植,栽培上应注意适期播种、适时采收。经审核,符合福建省品种审定规定,通过审定。
特征特性:
春播采青生育期88天左右,比对照穗甜1号长1-2天,株高208厘米,穗长18厘米,穗粗4.8厘米,每穗籽粒545粒,籽粒黄色,穗轴白色,鲜百粒重35克,植株中矮秆,穗位73厘米,叶片17-18片,株型半紧凑,果穗近圆筒型,秃尖1.9厘米,籽粒皱缩型,果皮较薄,鲜果穗外观、色泽、籽粒排列、饱满度等较好,蒸煮食味口感好。中抗大、小斑病和锈病。粤甜3号属超甜型鲜食玉米品种,春播采青日数88天左右,比对照穗甜1号迟熟2天。丰产性较好,株型半紧凑,鲜果穗外观形状好,金黄色,籽粒排列整齐,食味口感好,皮较薄。区试表现中抗大、小斑病、锈病。
产量表现:
2002年参试,鲜穗平均每亩产1060.8公斤,比对照增产12.68%,增产达显著水平,产量居参试种第1位,2003年鲜果穗平均每亩产1038.2公斤,比对照增产11.66%,增产极显著,产量位居参试种第7位。
栽培技术要点:
春播地温稳定在12℃以上即可播种,7天左右即可出苗;秋播大约在7月15-8月18日之间,4天即可出苗,闽北和高海拔山区在8月5日前完成播种。播种时用细垃圾土盖种。每亩密度3500株左右。粤甜3号属中矮秆品种,较耐肥,抗倒伏。总施肥量约每亩施过钙30-50公斤,氯化钾20-30公斤,尿素25-30公斤。磷钾肥与有机肥可一次性在播种前作基肥施用,氮肥一般作追肥分苗肥、壮秆肥、攻穗肥三次施用。及时排灌水。我省玉米虫害主要有地老虎,蛴螬,玉米螟,小菜蛾,菜青虫,蚜虫,粘虫等。防治地下害虫是在整畦播种前用辛硫磷或掘地龙消毒;防治玉米螟,小菜蛾等用三唑磷、锐劲特、乐斯本等在大喇叭口期至花期施用。粤甜3号一般采收期在吐丝后22-24天左右,采收期春季较长,秋季较短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https://www.chinaseed114.com/seed/2/seed_8962.html
备 注:
粤甜3号(国审玉2003029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03
审定地点: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
母 本:
1132
父 本:
1022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1132×1022。1132是从引进的美国超甜玉米中选育而成;1022是从国内杂交种超甜102中选育。
适宜种植地区:
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
特征特性:
为甜玉米品种。株型半紧凑。株高206厘米,穗位82厘米。果穗长锥形,穗长20厘米左右,穗粗4.5厘米,穗行数12-14,行粒数37粒,单苞鲜重250~260克,百粒重32克,出籽率66.5%,籽粒深度1.9厘米,秃尖长2厘米。粒色黄色,保绿度76%,双穗株率13.6%,可溶性糖17.85%。从播种到鲜苞收获,春播85±8天,秋播74±5天。外观商品性较好,皮较薄、渣少,具有甜、软、嫩、香的风味,口感较好,糖分含量高,达到甜玉米标准(NY/T523-2002)。抗茎腐病,中抗大斑病,感小斑病、矮花叶病,抗倒
产量表现:
2000~2001年参加东南特种玉米B组区域试验,一般亩产鲜穗800公斤左右,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20%左右。
栽培技术要点:
隔离种植,中等及以上肥力田块亩种植3000株左右,一般最佳采收期在授粉后20天左右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
粤甜3号(粤审玉200102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01
审定地点:
广东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
母 本:
S1132
父 本:
1022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,亲本组合为S1132/1022。
适宜种植地区:
特征特性:
株高约200厘米,穗位高66厘米,穗长19厘米、粗4.5厘米,穗行数约13行,出籽率63%。甜玉米单交种,全生育期春植约85天、秋植约74天,株型较紧凑,前中期生长势强,果穗小苞叶多且长,秃顶短,穗轴较粗,抗倒伏,耐旱;高抗纹枯病,后期稍感大斑病、小斑病;籽粒甜度较高,可溶性糖含量17.85%,适口性较好,品质较优。
产量表现:
1999-2000年参加广东省秋植甜玉米区域试验,平均亩鲜苞产量785.5千克,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9.46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(1)要求周围300米不得种植其他类型玉米。(2)春播3~4月、秋播7~8月、冬播10~11月播种,亩植3000~3200株。(3)施足基肥,轻施苗肥,适施拔节肥,重施攻苞肥。(4)注意防旱排涝。(5)重点抓好苗期地下害虫和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工作。(6)拔节和抽雄开花前结合施肥培土两次。(7)最佳采收期在授粉后20天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