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新闻资讯
品种系谱
通知公告
数据提交
种质信息
我的账号
鲲玉8号(国审玉20190302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9
审定地点: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、河南鲲玉种业有限公司
母 本:
ZM101
父 本:
L91158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ZM101×L91158
适宜种植地区:
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、山东省、河北省保定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、陕西省关中灌区、山西省运城和临汾市、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、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、湖北省襄阳地区种植。也适宜在西南春玉米区的四川省、重庆市、湖南省、湖北省、陕西省南部海拔800米及以下的丘陵、平坝、低山地区,贵州省贵阳市、黔南州、黔东南州、铜仁市、遵义市海拔1100米以下地区,云南省中部昆明、楚雄、玉溪、大理、曲靖等州市的丘陵、平坝、低山地区,广西桂林市、贺州市种植。
特征特性:
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3天,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天;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紫色,花药黄色,颖壳浅紫色;株型半紧凑,株高243厘米,穗位高96厘米,成株叶片数20片;果穗筒形,穗长18.7厘米,穗行数16~18行,穗轴白色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型,百粒重36.3克;接种鉴定,中抗穗腐病、小斑病,感茎腐病、南方锈病,高感弯孢叶斑病、瘤黑粉病,;品质分析,籽粒容重747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67%,粗脂肪含量4.47%,粗淀粉含量69.90%,赖氨酸含量0.32%。西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18天,比对照渝单8号早熟1.0天;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紫色,花药黄色,颖壳浅紫色;株型半紧凑,株高251厘米,穗位高98厘米,成株叶片数20片;果穗筒形,穗长18.4厘米,穗行数16行左右,穗轴白色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型,百粒重34.8克;接种鉴定,抗南方锈病,感大斑病、茎腐病、穗腐病、小斑病、纹枯病,高感灰斑病;品质分析,籽粒容重750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82%,粗脂肪含量4.04%,粗淀粉含量71.86%,赖氨酸含量0.32%。
产量表现:
2017-2018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651.7千克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.70%;2018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09.3千克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.40%。2017-2018年参加西南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611.1千克,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7.10%;2018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00.7千克,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0.10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黄淮海玉米区夏播种植,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,播种期6月上中旬,每亩种植密度3500~3800株;注意防治弯孢叶斑病、瘤黑粉病。西南玉米区春播种植,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,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,每亩种植密度3000~3500株;注意防治灰斑病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
鲲玉8号(国审玉20190019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9
审定地点: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、河南鲲玉种业有限公司
母 本:
ZM101
父 本:
L91158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ZM101×L91158
适宜种植地区:
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东南春玉米区的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、上海市、浙江省、江西省、福建省中北部春播地区种植。
特征特性:
东南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2天,比对照苏玉29早熟2天。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紫色,颖壳浅紫色。株型半紧凑,株高231.6厘米,穗位高93.3厘米,成株叶片数19片。果穗长筒型,穗长18.9厘米,穗行数16-18行,穗粗5.4厘米,穗轴白色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,百粒重31.3克。接种鉴定,抗大斑病,抗茎腐病,感穗腐病,中抗小斑病,感纹枯病,籽粒容重716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33%,粗脂肪含量3.41%,粗淀粉含量70.76%,赖氨酸含量0.29%。
产量表现:
2016-2017年参加东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575.85千克,比对照苏玉29增产9.5%。2017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566.5千克,比对照苏玉29增产8.6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,适宜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,每亩适宜种植密度3500株左右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
鲲玉8号(陕审玉2018049号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8
审定地点:
陕西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
母 本:
ZM101
父 本:
L91158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ZM101×L91158
适宜种植地区:
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审定通过,适宜陕南春玉米区种植。
特征特性:
第一叶尖端圆形,幼苗叶鞘浅紫色,株型半紧凑,株高235厘米,穗位高102厘米,总叶片数20片,叶色深绿,雄穗分枝数中等,花药黄色,散粉期中等,抽丝期中等,花丝浅紫色,果穗长筒型,穗长17.9厘米,穗粗5.5厘米,穗行数16-18行,穗轴白色,籽粒黄色半马齿偏硬粒。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20.5天。 经鉴定:高抗纹枯病;抗穗腐病;中抗丝黑穗病、大斑病和小斑病,感茎腐病。 经检测:容重754g/L,粗蛋白质(干基)10.68%,粗脂肪(干基)4.55%,粗淀粉(干基)72.27%。
产量表现:
两年区试平均677.6公斤。
栽培技术要点:
(1)播期和密度:4月中旬前播种,密度3500株/亩左右。 (2)田间管理:播种前用种衣剂包衣防治地下害虫,苗期注意防治蓟马、棉铃虫等害虫,保证苗齐苗壮;苗期少施肥,大喇叭口期重施肥,同时用辛硫磷颗粒丢芯防治玉米螟;玉米籽粒乳腺消失出现黑粉层后收获,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
鲲玉8号(皖审玉20190006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9
审定地点:
安徽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
母 本:
ZM101
父 本:
L91158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ZM101×L91158
适宜种植地区:
符合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审定通过。适宜在安徽全省玉米产区推广种植。
特征特性:
该品种株型半紧凑,总叶片数20片。幼苗叶鞘浅紫色,雄穗分枝15个,花药黄色,花颖浅紫色,花丝浅紫色。果穗筒型,穗轴白色,籽粒半马齿型,粒色黄。2016年、2017年两年区域试验生育期101天,与隆平206熟期相当,株高228厘米,穗位82厘米,穗长19.3厘米,粗5.2厘米,穗行数15.7行,行粒数平均31.6粒,出籽率84.9%,千粒重395g。安徽农业大学抗病性接种鉴定,2016年鉴定该品种中抗小斑病、抗南方锈病、中抗纹枯病、高抗茎腐病;2017年鉴定该品种抗小斑病、抗南方锈病、中抗纹枯病、高抗茎腐病。2018年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,该品种容重770g/L,粗蛋白质 (干基) 含量10.38%,粗脂肪(干基) 含量4.35%,粗淀粉(干基)含量70.18%。
产量表现:
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3.9千克,7个试点增产,较对照隆平206平均增产7.76%。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.1千克,6个试点全部增产,较对照隆平206平均增产4.69%极显著。2018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.8千克,比对照增产6.41%,6个试点全部增产。
栽培技术要点:
1.适宜播种期为6月中上旬,足墒播种,确保一播全苗。2.适宜留苗密度为3800株/亩左右。3.播种前亩施复合肥40千克,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千克/亩。4.遇旱及时浇水,保证玉米正常生长。5.及时防治病虫草害。5.适时晚收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
鲲玉8号(鄂审玉2019006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9
审定地点:
湖北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
母 本:
ZM101
父 本:
L91158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用“ZM101”作母本,“L91158”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
适宜种植地区:
适于湖北省丘陵、平原地区作春玉米种植。
特征特性:
株型半紧凑,株高、穗位适中。幼苗叶鞘浅紫色,成株叶片数19~20片,穗上叶6片左右,雄穗分枝数9个左右,花药黄色,花丝青色。果穗锥型,苞叶包被较好,穗轴白色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型。区域试验中株高251.3厘米,穗位高102.3厘米,空秆率0.8%,果穗长19.5厘米,果穗粗5.1厘米,秃尖长1.7厘米,穗行数16.3,行粒数35.5,千粒重327.6克,干穗出籽率85.6%,生育期111.2天。田间大斑病3级,小斑病3级,穗腐病3级,9级纹枯病病株率0.1%,茎腐病病株率3.0%。田间倒伏(折)率0.7%。品质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,容重742克/升,粗蛋白(干基)含量10.43%,粗脂肪(干基)含量4.31%,粗淀粉(干基)含量71.39%。
产量表现:
2017~2018年参加湖北省玉米丘陵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,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1.45公斤,比对照宜单629增产7.53%。其中:2017年亩产683.19公斤,比宜单629增产5.85%;2018年亩产639.71公斤,比宜单629增产9.39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1.适时播种,合理密植。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,单作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。2.科学施肥。施足底肥,轻施苗肥,看苗适时适量追施穗肥。3.加强田间管理。抗旱排渍,预防倒伏。4.防治病虫害。注意防治纹枯病、穗腐病、茎腐病和地老虎、玉米螟等病虫害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