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新闻资讯
品种系谱
通知公告
数据提交
种质信息
我的账号
五谷631(国审玉20190141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9
审定地点: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母 本:
WG6320
父 本:
WG3151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WG6320×WG3151
适宜种植地区:
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东华北中熟春玉米区的辽宁省东部山区和辽北部分地区,吉林省吉林市、白城市、通化市大部分地区,辽源市、长春市、松原市部分地区,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,内蒙古兴安盟、赤峰市、通辽市、呼和浩特市、包头市、巴彦淖尔市、鄂尔多斯市等部分地区,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丘陵及河川中熟区和承德市中南部中熟区,山西省北部大同市、朔州市盆地区和中部及东南部丘陵区种植。
特征特性:
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29天,与对照先玉335生育期相当。幼苗叶鞘紫色,叶片绿色,叶缘紫色,花药浅紫色,颖壳绿色。株型半紧凑,株高294厘米,穗位高113厘米,果穗筒形,穗长19.75厘米,穗行数14~18行,穗轴红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,百粒重40.6克。接种鉴定,抗茎腐病,中抗灰斑病、穗腐病,感大斑病、丝黑穗病。品质分析,籽粒容重778克/升,粗蛋白含量10.10%,粗脂肪含量3.64%,粗淀粉含量73.42%,赖氨酸含量0.29%。
产量表现:
2017-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786.6千克,比对照先玉335增产4.4%。2018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813.0千克,比对照先玉335增产5.7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使用正规生产的包衣种,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虫。在适应区春季4月末~5月初播种,亩密度4500株。在起垄或播种时施足底肥,亩施肥磷酸二铵15千克以上,有条件的可施农家肥,追肥在拔节初期每亩追施尿素30千克。苗期应视墒情采取蹲苗措施,使其健壮控制株高(控旺不控弱,控湿不控干),苗期注意中耕除草。喇叭口期施肥水猛攻,此期注意用颗粒剂防玉米螟。完熟后适时收获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
备 注:
五谷631(晋审玉20180083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8
审定地点:
山西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
母 本:
WG6320
父 本:
WG3151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WG6320×WG3151
适宜种植地区:
该品种符合山西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山西南部复播玉米区种植。
特征特性:
在山西南部复播玉米区生育期103天左右,比对照郑单958早2天。幼苗第一叶叶鞘紫色,叶尖端圆到匙形,叶缘紫色。株形半紧凑,总叶片数20片,株高275厘米,穗位110厘米,花药浅紫色,颖壳绿色,花丝紫红色。果穗筒型,穗轴红色,穗长18.4厘米,穗行14~16行,行粒数31粒,籽粒黄色、半马齿型,百粒重37.5克,出籽率85.5%。
产量表现:
2016年、2017年参加山西南部复播玉米区区域试验,2016年亩产736.5千克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.3%,2017年亩产699.3千克,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.6%,两年平均亩产717.9千克,比对照增产8.95%。2017年自行开展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95.3千克,比对照增产8.3%。\t
栽培技术要点:
适宜播期6月初至6月中旬;亩留苗4500株左右;注意防治矮花叶病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
五谷631(陕审玉2015032号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5
审定地点:
陕西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
母 本:
WG6320
父 本:
WG3151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WG6320×WG3151亲本组合
适宜种植地区:
特征特性:
生育期121.3天,比对照郑单958晚1.3天,幼苗叶鞘紫色,叶色绿,苗期叶片中,株型紧凑。株高268厘米左右,穗位105厘米。全株20片叶,雄穗分枝4-8个,花药黄色,花粉量中,花丝红色。果穗筒型,穗长19.5厘米,穗粗5厘米,粒行数16行,穗轴红色。籽粒黄色、半硬粒齿型,千粒重362克。经品质检测:容重:772g/L,蛋白质(干基):9.02%,粗脂肪(干基):3.48%,粗淀粉(干基):75.81%。经抗病性鉴定:高抗茎腐病,抗丝黑丝、穗腐病和小斑病,感大斑病。
产量表现:
两年区试平均亩产761.2公斤。
栽培技术要点:
5.1种子选择:使用正规生产的包衣种,以有效防治地下害虫。5.2播种期:根据当地气候确定播期,一般4月初播种。5.3栽培密度:亩保苗4500株左右。 5.4施肥:施足底肥,浇足底墒水。亩施种肥磷酸二铵15公斤以上,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25公斤为宜,施肥后饱灌一次。此期注意用颗粒剂防玉米螟。苗期应控制灌水,抑制其节间过长生长,降低植株高度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