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新闻资讯
品种系谱
通知公告
数据提交
种质信息
我的账号
辰诺501(国审玉20190137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9
审定地点: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母 本:
RA008
父 本:
A54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RA008×A54
适宜种植地区:
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东华北中熟春玉米区的辽宁省东部山区和辽北部分地区,吉林省吉林市、白城市、通化市大部分地区,辽源市、长春市、松原市部分地区,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,内蒙古兴安盟、赤峰市、通辽市、呼和浩特市、包头市、巴彦淖尔市、鄂尔多斯市等部分地区,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丘陵及河川中熟区和承德市中南部中熟区,山西省北部大同市、朔州市盆地区和中部及东南部丘陵区种植。
特征特性:
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29.7天,比对照先玉335晚熟0.75天。幼苗叶鞘紫色,叶片绿色,叶缘紫色,花药浅紫色,颖壳紫色。株型半紧凑,株高296厘米,穗位高117厘米,成株叶片数19.8片。果穗长锥形,穗长20.11厘米,穗行数16~18行,穗粗5.35厘米,穗轴红,籽粒黄色、马齿,百粒重39.32克。接种鉴定,中抗大斑病、丝黑穗病、灰斑病、茎腐病,感穗腐病。品质分析,籽粒容重766.0克/升,粗蛋白含量9.29%,粗脂肪含量3.40%,粗淀粉含量75.58%,赖氨酸含量0.25%。
产量表现:
2017-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859.15千克,比对照先玉335增产3.85%。2018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818.4千克,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.8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春播区适宜在4月中旬日至5月中旬播种;合理密植,每亩适宜种植密度4500株;应选择土质较肥沃的中等或中上等地块种植,地温要确保稳定10℃以上进行播种;根据地力水平,薄地宜稀,肥地宜密;雨养区播种时一次性亩施足长效缓释肥约50千克,拔节期亩追施尿素约10~20千克。追肥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两次追入,或者在小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。根据自然降水情况合理排灌,调节田间水分,满足玉米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;灌溉区播种时一次性亩施足复合肥35千克,锌肥2~3千克。小喇叭口期亩追施20千克尿素和5千克钾肥。整个生育期浇水4~5次。播种浇水,保墒促出苗。小喇叭口期浇水促进生长。大喇叭口浇水保证抽雄吐丝。灌浆期浇水,促籽粒饱满。如遇干旱,可根据情况多浇一次水;及时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,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。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、蛴螬、金针虫等下害虫。大喇叭口、授粉期注意防治玉米螟;前期增施磷、钾肥,以提高植株抗性。玉米生长后期结合中耕、培土,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和田间通透性,及时排出田间积水;建议适时晚收;苞叶发黄蓬松,黑胚层出现时收获产量最高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
备 注:
辰诺501(蒙审玉2018059号)
基本信息
品种类型:
杂交种
审定年份:
2018
审定地点:
内蒙古
审定单位:
选育单位:
内蒙古利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母 本:
M1556
父 本:
LH07-2
特征信息
来源与类型:
以M1556为母本、LH07-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。母本来源于郑58与PH6WC杂交后选育的二环系;父本来源于PH5AD与莫17杂交后选育的二环系。
适宜种植地区:
通过审定,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≥10℃活动积温2850℃以上地区种植。
特征特性:
出苗至成熟130天,比对照郑单958早2天。幼苗叶鞘紫色,叶片绿色。颖壳绿紫色,雄穗一级分枝3-6个,花药浅紫色,花丝上紫色,茎浅紫色。株型半紧凑,株高315厘米,穗位高123厘米,成株叶片数22。果穗筒型,穗轴红色,穗长20.2厘米,穗粗5.2厘米,禿尖1.0厘米,穗行数16-18,行粒数39.3,单穗粒重243.2克,出籽率82.8%。籽粒黄色、马齿型,百粒重37.9克。接种鉴定,感大斑病(7S),中抗弯孢叶斑病(5MR),高抗丝黑穗病(0%HR),中抗茎腐病(26.7%MR),中抗玉米螟(4.6MR)。籽粒含粗蛋白8.93%,粗脂肪3.97%,粗淀粉74.24%,赖氨酸0.25%。
产量表现:
2015年参加晚熟组预备试验,平均亩产1002.9千克,比对照增产12.8%;2016年参加晚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875.7千克,比组均值增产4.7%;2017年参加晚熟组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957.8千克,比对照增产11.87%。
栽培技术要点:
实时早播,4月20日左右播种;中等肥力地块一般适宜密度为4500株/亩;亩施种肥二胺10-15千克,有机肥1000千克左右。追肥以氮肥为主,配合增施磷钾肥,分两次施肥为宜,即拔节期追施尿素20千克/亩左右,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千克/亩左右。注意事项:及时灌水,生育期间根据降水情况灌水2-3次;适当延迟收获期,苞叶发黄后再推迟7-10天收获;注意防治大斑病。
其他信息
数据来源:
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
备 注: